2019年8月5日 星期一

"槍炮、病菌與鋼鐵"讀後感(2)—種田或狩獵?我們只是比較幸運?





《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是由賈德·戴蒙於1997年所著,他為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生理學教授,此書於1998年獲得普利茲獎以及英國科普書獎。

「為什麼是白人製造出這麼多貨物,再運來這裡?為什麼我們黑人沒搞出過什麼名堂?」

作者和他的朋友亞力在沙灘上散步時,亞力問了這個問題,開啟了作者一連串的思考路徑,最後成就了這本書問世。




種田還是打獵?

有打世紀帝國2的人應該都知道,一開始不是在採漿果,就是在打野豬,打野豬的時候還要小心村民不要被撞死,種田要等到升上封建時代,尤其是在遊戲前期,採集跟打獵獲得食物的速度,比種田快多了,還不像種田需要消耗資源,那真實世界上選擇採集狩獵或者是農耕之間的分歧點是甚麼呢?

世界上只有幾個少數地區發展出農業,農業萌芽的時間也不一致,來自核心地區的農民是征服者,各地征服的時間也不一致,有很大的差距 有些族群即使生活在生態良好的地區,也沒有發展過農牧業,千百年來繼續過著狩獵採集生活,直到現在世界將他們拋棄了 在糧食生產方面取得先機的族群,在邁向槍砲、病菌與鋼鐵的路途上,領先群雄 。

那為甚麼會選擇農業呢?這個問題看起來很簡單 

現代科學家引用霍布斯的話來形容狩獵採集生活「兇殘、野蠻、短命」 每日汲汲營營只求果腹,缺乏基本物質享受,沒有保暖衣物且壽命不長。 


但事實上農業一開始也並非像現代農業一樣美好,根據時間成本分析,農人牧人每日的工作時間比狩獵採集族群還要長,而考古學家也證實,許多地區最早的農民身材比較矮小,營養不良且較易生重病,壽命也比較短 那為什麼這些人會選擇農業呢?具體來說,第一批選擇務農的農民,他們顯然沒有見識過農業,而務農也不是出自刻意的選擇,也就是說不是有意識的去發展農業,農業的行為是在演化之中逐漸出現的,可能是無心插柳的結果。 


另一個錯誤的觀念是,我們可能會以為狩獵採集與農業必然是天秤的兩端,一個流動遷徙,一個定居種植,實則不然,在某些肥沃地帶,狩獵採集居民也能定居,而農牧民,也有不定居的,例如美國西南部的阿帕契人,冬天在南方低地流動以野生食物維生,夏季則在北方高地耕作。

另外,大型哺乳類動物對人類社群有深遠的影響,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動物捨己為人勞苦功高,供給肉品、乳品、毛皮、肥料,平時可拉車,戰時可衝鋒,而且只有少數的大型哺乳動物可被馴化,而歐亞大陸文明卻又剛好有這些動物可以馴化,這又是為甚麼呢?


歐亞大陸的族群得天獨厚,擁有最多可供馴化的大型食草哺乳動物,生物地理、歷史、生物學造就了歐亞大陸的發展。
生物地理:歐亞大陸面積最大,生態相最繁複,所以可供馴化的候選物種最多
歷史:澳洲和美洲的大型哺乳類,在更新世末期遭遇大滅絕,喪失了幾乎所有候選物種。
生物學:在更新世結束後,各大洲倖存的大型哺乳類,適合馴化的,歐亞有較高的比例。

由以上可知,為甚麼有些地方明明有發展農業的環境,卻沒有發展出良好的農業,從而導致了這些文明彼此之間的差異,而當農業的文明遇上狩獵採集的文明,因農業發展後本身可以讓同樣面積的區域,擁有更多的人口,並且有更專業的社會分工,也就讓農業文明得以去征服狩獵採集的文明。

這些文明之間並沒有優劣之分,也不是哪個文明比較聰明所以發展出農業,而是在生物地理、歷史、生物學之間因為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造就了往後文明的發展與命運。



世上沒有新鮮事,只有你還不知道的歷史

只要我們跳脫出死記硬背的方式,讀歷史可以知道我們從何而來,以及為何而去,大大開展我們的眼界。


祝福每一個人都能夠有富足的生活。


如果你覺得我寫的文章不錯
可以按讚給我支持與鼓勵
https://www.facebook.com/IEPSYfinancenote/


新成立的ig歡迎追蹤:iepsyfinancenote
https://www.instagram.com/iepsyfinancenot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經濟日報數位訂閱懶人包

  去年寫過一篇介紹文,經濟日報推出了數位訂閱產品,如果你是價值投資者,或是對產業研究及經濟數據有興趣的朋友,包含深耕國內外財經深度內容、圖像式產業資料庫、早安經濟日報聽新聞等等。   目前有「彭博新聞獨家聯名、七大外媒授權合作、專家解析深度專欄」三大內容,豐富你的關鍵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