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7日 星期二

"精準決策"讀後感(Judgment in Managerial Decision Making)--克服個人偏見,做出更好決定



精準決策(Judgment in Managerial Decision Making)的作者是Max H. Bazerman,是一位專注於商業心理學的作家和學者,同時也是哈佛商學院的工商管理教授,Think! Inc的合夥創辦人

自從技能樹從心理系開始歪掉之後,越來越少看這方面的書了,必須說,心理學對我的幫助挺大,認真覺得,通識教育一定要放心理學,這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我,並應對人生遇到的挑戰

先說結論,我覺得這本書很不錯,值得一讀,不過這本書內容比較嚴肅,充滿需要思考的地方,作者也設計了很多題目,讓讀者可以做判斷思考練習,我覺得可以當作每日睡前讀物,一天看一個小章節,為自己的生活與決定做反思。


以下簡單介紹內容與心得分享

決策的步驟

大家有沒有想過自己的大腦是怎麼作決策的,我們沒有大腦操作的使用手冊,我們一切的行為皆是結合本能與後天學習而來,我們的大腦可以幫我們處理許多複雜的事情,平安的度過每一天,但我們也會在某些時候,犯下重大的決策錯誤,而這錯誤就算你是非常聰明的人也有可能會犯,本書先簡單介紹我們做決策的步驟,讓我們理解這個過程之中的認知偏誤,讓我們可以更認清自己,以成為更好的決策者。

理性決策模型假設有以下六個步驟
1.定義問題
2.確立準則
3.權衡準則
4.產生備選方案
5.用各個準則評估每個備選方案
6.計算最佳決策

理性決策模型假設人們會完美依循這六個步驟,雖說學者們普遍同意以上六點為理性決策的基本構成要素,但也認為很少有人能夠以最好的方式運用這些要素。



人非理性

理性可以理解為,在決策者的「價值觀」與「風險偏好」得到準確評估的情況下,邏輯上可預期將導致最佳結果的決策過程。

人類的確會試圖做出理性的決策,但受限於大腦限制,比如說大學普通心理學學過的一件事,我們記憶廣度大約為7±2個單位(阿拉伯數字、字母、單詞或其他單位),也就是說一旦有超過7個以上的變項時,我們的大腦就會超載,沒有辦法有效的去比較每個變項。

另外可獲得資訊的數量與品質也是個問題,我在作機器學習研究案的時候,資料科學有一句話,Garbage in, garbage out(縮寫:GIGO),可直譯為垃圾進,垃圾出,也就是不管你的人工智慧模型有多強,餵給他垃圾(不乾淨)的資料,那出來的結果也是垃圾。

最後,智力上的限制,和感知錯誤,也會限縮決策者的能力,讓人更難以從所有可能的選項中,準確計算出最佳決策。


提升判斷力

這部分是本書的重點目的,作者分別列舉「過度自信」、「捷思法所造成的偏誤」、「有限意識」、「框架和偏好逆轉」......等等章節,來說明該如何避免我們的認知偏誤,以提升判斷力。

以下列舉其中兩點,這兩個章節是我覺得比較科普且易理解的內容,平時作決策也很容易遇到。

過度自信

我覺得這是人類判斷力最不堪一擊的偏誤,要不是因為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可以更容易承認自身的缺點,來避免其他的偏誤。

誠實的面對自己不容易,更可怕的是,你自己不知道被自己欺騙,很多時候我們會高估自己的實力,高估我們對一件事的掌握度,過度自信可稱為偏誤之母。

過度自信分成三個面向
1.過度精確:過於篤定自己的判斷和決策正確性,導致信賴區間過於狹窄,並且自以為知道一切的真相。
2.過度估計:認為自己比真實的自我更好、更聰明、更具吸引力、高估自己完成工作的效率,或者相信自己擁有比實際上更大的控制力。
3.過度定位:誤以為自己在某些方面優於他人,特別是在競爭環境中,這可能導致在談判時,在市場上,在戰場上等等有許多僵局,因為雙方都認為自己可以輕易輾壓對手。


承諾升級

這裡作者舉了一個故事

他從口袋中取出了20美元的紙鈔,宣布開始拍賣競標,每個人都可以出價,每次加價1美元,直到無人出價為止,這場與傳統拍賣的差別是,出價第二高的人,一樣要付出他出價的金額,簡單的說,小明跟小美一起競標,小明出了3美元,小美出了4美元,然後就沒人出價了,於是小美用4美元買到了20美元,而小明則是要付出3美元。

你願意出1美元開始競標嗎?


作者跟大學生、研究生、企業高層的講座都進行過這種拍賣,模式都一樣,大家都踴躍競標,直到金額到達12~16美元的區間,除了最高的兩位出價者,其他人都退出了競標,這時候這兩位都感覺到自己被困住了,a出價16美元,b出價17美元,如果此時a放棄就得承受16美元的損失,繼續競標出價18美元這個不確定的選擇,比直接承受16美元的確定損失更具有吸引力,於是就會繼續出價下去,直到競標價格達到20美元時,其中一人可能得選擇出價21美元等另一個人退出,或者接受19美元的損失,當然,這時候就換另一人要選擇損失20美元或者出價22美元等另一人放棄。

抱持懷疑態度的人可以找一群人來真的做實驗,作者自己的實驗得標價通常介於20~70美元之間,有時候對到達100美元。

這有沒有跟很多人買股票的感覺很像,已經投入很多錢在某支股票上面了,但他一直下跌,這時候是要選擇停損賣出接受確定的損失,還是要持續加碼抄底,等待反轉的不確定性呢?

顯然大部分的散戶都選擇了緊抱,就算該間公司持續虧損,股票價格不斷落底,還是會有很多人選擇緊抱下去,直到變成壁紙,這是為甚麼呢?因為前面已經投入太多成本了,這時候接受確定的損失太痛苦,反而期待一個反轉的不確定性比較容易且輕鬆。

這該怎麼克服呢?我們應該了解到,支持另一個行動方案,並不代表我們輸了,而是因為了解到決策可能錯誤,得重新評估未來承諾的合理性,以盡早識別失敗。

做出改變決定時考慮的不該是沉沒成本,而是聚焦在未來的收益和成本。



總結來說,我很喜歡這本書,可能跟我目前的工作有關,需要分析很多的資料,並且協助做出解決方案與決策,這本書非常容易讓我理解決策的過程,書裡也用了很多例子來解釋,我覺得就算不是心理學專業也可以理解與運用,算是非常適合大眾的一本書。





祝福每一個人都能夠有富足的生活



如果你覺得我寫的文章不錯
可以按讚給我支持與鼓勵,或者點擊旁邊的廣告,收入將作為粉絲團贈書使用
https://www.facebook.com/IEPSYfinancenote/





新成立的ig歡迎追蹤:iepsyfinancenote
https://www.instagram.com/iepsyfinancenot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經濟日報數位訂閱懶人包

  去年寫過一篇介紹文,經濟日報推出了數位訂閱產品,如果你是價值投資者,或是對產業研究及經濟數據有興趣的朋友,包含深耕國內外財經深度內容、圖像式產業資料庫、早安經濟日報聽新聞等等。   目前有「彭博新聞獨家聯名、七大外媒授權合作、專家解析深度專欄」三大內容,豐富你的關鍵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