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2日 星期五

"你的工作該耍廢, 還是值得拚?"讀後感(1)--工作是必需,還是被迫必需



你的工作該耍廢,還是值得拚?的作者是米凱•蒙戈,他是杜爾哥獎最佳金融經濟類得主,在本書之中透過20大項關鍵提問,為你釐清職涯的5大面向:「現狀」、「職位契合度」、「何謂好工作」、「職場趨勢」、「找到未來方向」。


先說結論,我覺得不管是工作者或者領導者都該買這本書來看,工作者可以讓你自己了解到如何評估自己的工作,並找到適合的工作,領導者則是學習如何有效領導,不會讓組織內的人員心神耗竭,讓組織更有能量與成長。

說實話其實我不太會買這類書,因為過去覺得心靈雞湯類的書對人生沒什麼實質幫助,還不如多看點工具書提升自我能力,
沒想到一翻開這本書,一開始的第一段話就讓我震撼。


「如果人工作是為了謀生,為甚麼要讓工作把自己搞死?」--電影(黃昏三鏢客)



作者引了這段話讓我想到在我目前的工作之中,身邊已有一些認識的人離世,有些是意外或病痛難以避免,但去年有一位學姊卻是因為工作壓力,選擇離世最令我錯愕,還記得去年年中幫學姊處理了一些事情,學姊還打電話說要找個時間請我喝個飲料,沒想到相隔一個多月再聽到學姊的消息卻是噩耗......


或許我的工作類型屬於比較高壓力,但身邊也不乏在其他職場工作的朋友在閒暇聚會時總是會抱怨自己的工作,再看到這本書讓我有一些想法。我們究竟是為了什麼在工作呢?


為何工作?
一定會有很多人聽到這個問題就會直接回答:「當然是為了錢啊!」但真的是這麼簡單嗎?作者提到了一個實驗,叫做樂透測驗,想像一下你中了樂透或繼承一筆財產,從今以後即便不工作也能衣食無缺地度過餘生,你會怎麼做?
1.馬上停止工作。
2.繼續做同樣的工作。
3.繼續工作,但更換工作條件。

這個測驗也曾在真人身上進行,研究者請一些中獎金額從幾萬美元到幾千萬不等的美國人作答,藉此評估受測者自稱工作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獎金入帳之後的心態,分析兩者之間的相關性。他們發現那些強調工作很重要的人,比其他人更常繼續工作,至少贏得高額獎金的人是如此。如果中獎超過三千萬美金的人,如果認為工作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不高,100%會停止工作;如果認為工作非常重要,只有48%的人會停止工作


這裡就完全顛覆我的認知了,看來好像不是每個人工作都是為了錢?沒錯吧!


更深入做了一些研究後,發現按照生活重要層面的相對排序,工作在大部分國家都位居第二,僅次於家庭,或名列第三,排在家庭和娛樂之後。還有文化也有可能會影響工作在人心中的地位,年齡也會是因素之一,其中也包含了社會的期待,但也發現在千禧世代後,更注重的是私人與工作之間的平衡。


讓我開始有一些思考,就錢的部分,工作當然是必要的一件事,但工作,基本上就是一種受制人的活動,可能很多的工作都不會讓人那麼愉快,那我們該在這之間權衡與取捨呢?

作者開始用了一些測驗與理論來進行分析,比如說霍蘭的RIASEC理論模型。

以及近代的ASTMA模型,來分析一個人長期從事某種職業,他的個性、興趣和能力都會跟著進化,有跟組織一致的狀況。

跟組織一致當然對公司會有好處,但是也會有風險,例如盲從、消極、缺乏創意、缺乏應變力......所以一致性最高不見得是最好的。

書中也提到了工作上癮的問題,過勞死在1970年被日本認定為職業災害,早期的定義認為工作成癮的現象只限於每週工作超過50小時,當代則是定義成以一種持續性方式高度投入工作,工時很常超過組織期待,而工作狂也有不同的階段。

第一階段:工時拉長,因專注工作侵犯到私生活,無法區分私人和工作時間的界線。
第二階段:工作超時,家庭關係出現衝突,疲倦,生產力下降。
第三階段:健康狀況出現問題(胃部,心血管疾病),精神困擾(失眠焦慮),以及成癮症狀(酒精藥物)。
最終階段:身心崩潰,過勞死。

這個提醒我們該時時檢視自身的狀況,工作成癮的行為往往伴隨強大壓力、極度疲倦、睡眠困擾、血壓與體重飆高等問題。

熱情投入跟工作失控上癮往往只有一線之隔。

如果是工作者,該檢視自己的工作時間,問問自己這是迫不得已還是自己的選擇?為什麼非這樣工作不可?自己喜歡這份工作嗎?

如果是管理者,問問自己這樣的管理方式是否會影響到工作夥伴的工作量,是否會造成危害他們的健康?你的日常行為(擬定的截止期限,你發送電郵或訊息的時間......),是否會造成工作夥伴的生活困擾?

寫到這裡,讓我想到之前常常有上級晚上十點跟我說隔天早上他起床要看到東西,心裡真是幹意無限,認命做完後也提醒自己以後當別人上級不要幹這種事。

找到畢生志業
另外有學者提到工作者可區分為三種,「謀生」、「職業」、「志業」。

謀生:就是為了有錢能夠去從事其他活動(吃飯睡覺買車買房)
職業:為了一步一步往上爬,隨著升遷獲得地位與權力。
志業:對工作內容本身感興趣,認定自己將來也離不開這項工作與身分,他們與工作之間是完美契合的。

研究也證明,順應志業召喚的人,往往對人生更滿意,但要維持這種滿意,也必須在工作崗位上持續努力。

「志業真正的特點是假裝不來的,也就是做別的都不行,天生非此不可。」--歐內斯特‧勒南(Ernest Renan)法國古代語言文明專家、哲學家、作家。


那我們該怎麼做呢?下一篇來談談用對方法,找到自己的天職。


如果你覺得我寫的文章不錯
可以按讚給我支持與鼓勵
https://www.facebook.com/IEPSYfinancenote/


新成立的ig歡迎追蹤:iepsyfinancenote
https://www.instagram.com/iepsyfinancenot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經濟日報數位訂閱懶人包

  去年寫過一篇介紹文,經濟日報推出了數位訂閱產品,如果你是價值投資者,或是對產業研究及經濟數據有興趣的朋友,包含深耕國內外財經深度內容、圖像式產業資料庫、早安經濟日報聽新聞等等。   目前有「彭博新聞獨家聯名、七大外媒授權合作、專家解析深度專欄」三大內容,豐富你的關鍵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