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線獲利之道,散戶投資正典”(Stock for the long run)的作者是傑諾米.席格爾(Jeremy J. Siegel),賓州大學金融學教授,雜誌專欄作家,以及智慧樹投資公司的資深投資策略顧問。
先說結論,這本書大推必須讀,我覺得可以跟投資金律列在同一個等級的必讀佳作,然後同樣沒有那麼好啃,這本書完整的談到了股票、總經、投資,也談到了金融危機及其後續的發展,也評析了許多著名的日曆異常現象「元月效應」、「小型股效應」、「九月效應」等等,並將流動性投資納入討論,如果散戶要進入股市,我覺得該看過這本書。
1937年時凱因斯在<一般理論>(The General Theory)說過「現在要純粹依據長期預期來投資是很困難的,因為那幾乎不可預測」,八十幾年後的今天,這件事依然困難,當悲觀氣氛籠罩之際,這本書可以讓搖擺不定的人更為堅定,歷史以令人信服的方式證明了股票一直都是、未來也是尋求長線報酬者的最佳投資。
這本書知識量太高,我會分成幾篇來慢慢分享心得
股票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從歷史看股票投資
從上表可以發現,分散得宜的股票投資組合(例如指數基金),在過去兩個世紀以來,以購買力來說,幾乎每年就翻倍,而長期政府公債的平均實質報酬率為每年3.6%,短期公債則每年只有2.7%,黃金僅有0.7%,至於美元,每年購買力就是越來越低。
在十九世紀,股票被視為投機份子和內線交易人士的地盤,到了二十世紀的前半葉,美國經濟學家厄文.費雪相係股票在通膨期間的表現會優於債券,但普通股在通縮期間的表現可能遜於債券。當時這種看法是普遍的認知。
1920年代的金融分析師兼投資經理人艾德嘉.羅倫斯.史密斯,研究歷史股價,打破以上厄文.費雪的說法,史密斯首先證明,分散得宜的普通股投資組合之累積績效表現,不僅在商品價格上揚時優於債券,當商品價格下跌時亦然。
史密斯也主張,股票應成為投資人投資組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他發現投資人經過長期等待才能在獲利的前提下出售股票之機率(六年以上,最長十五年)乃是微乎其微。
史密斯總結:「除非運氣非常不好,在顯著上漲至極高點時進場投資,不然的話,持股的平均市值在相當短期內就會高於之前的買進價,即便是前述的極端情況風險顯然也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史密斯的結論看來是對的,1929年高點時買入的投資,15年就能回收,2000年的網際網路泡沫危機,投資人要把投入股票市場的成本拿回來,從2000年8月到2006年四月,也只需要5年8個月。
金融海嘯的隆隆雷聲
2007年時股市已經從科技泡沫浴火重生,科技泡沫時標普五百指數交易的本益比為三十倍,而2007年時已經沒有高估的問題,個股大多以適度的16倍本益比成交。
但是有很多跡象指出情況並不好,標普五百指數2007年五月達到高點,但其中過去佔標普五百里最大型的金融類股,有許多大型銀行的股價卻一整年都在下跌。
另一個更不妙的發展來自房市,過去十年翻漲將近三倍之後,房價自2006年的高點一路下跌,次級房貸開始出現大量的拖欠,2007年四月次級房貸放款機構新世紀金融公司提出破產申請,八月時法國最大銀行的巴黎銀行停止贖回其房貸基金,全球股市迅速出現賣壓,聯準會在八月份的緊急會議將聯邦基金利率調降50個基點,9月例會又調降50個基點後,股市復甦了。
但次貸問題到2008年也不見緩解,必須把金額月間龐大的次貸納入自家公司資產負債表的貝爾斯登,開始出現資金短缺問題,2008年3月17日,聯準會為了阻止貝爾斯登破產,安排以每股2美元把貝爾斯登賣給摩根大通,這個價格比前一年一月時的股價172.61美元低了99%。
不過貝爾斯登不是空頭被吞掉的唯一獵物,接著上桌的就是1850年成立的雷曼兄弟,2007年時雷曼兄弟連續四年創下獲利記錄,淨營收高達192億美元,但雷曼兄弟也像貝爾斯登的一樣,涉入了次貸與其他槓桿式房地產投資,而2008年的市場就像是小孩玩大風吹的遊戲,大家都在想辦法把手上的資產推到買方前,夏天時,音樂停了,有人搶到最後一張椅子,但雷曼兄弟只有站著的份,9月15日雷曼兄弟的執行長理查.傅爾德拼了命要找到買家,但失敗了。
這家繁榮超過一個半世紀的投資公司,提出了破產申請,列出的負債金額創下紀錄,6130億美元......
下一篇文章來說明本書作者分析2008年的金融海嘯起源、衝擊與教訓。
祝福每個人都能習得長線獲利之道
我將思想傳授他人,他人之所得,亦無損於我之所有;猶如一人以我的燭火點燭,光亮與他同在,我卻不因此身處黑暗。湯瑪斯‧傑弗遜(Thomas Jefferson)
如果你覺得我寫的文章不錯
可以按讚給我支持與鼓勵
https://www.facebook.com/IEPSYfinancenote/
新成立的ig歡迎追蹤:iepsyfinancenote
https://www.instagram.com/iepsyfinancenot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