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6日 星期六

“這次不一樣:800年金融危機史(This Time Is Different)”讀後感--是這次不一樣還是這次又一樣?

 


先說結論吧!我覺得這本書知識量超大,本書記載800年66國的金融危機歷史資料,用量化分析來帶著大家了解貨膨脹、匯率崩盤與貶值危機,並以數據做為基礎來說明金融泡沫史,詳盡的帶領大家了解一再重演的金融歷史悲劇。


是不是總是在市場上聽到有人說:「這次不一樣」呢?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歷史上沒有新鮮事,只有你還沒讀過的歷史。」


本書歷數了近八百年以來的金融危機,並針對危機的觀念,提供了精確定義,並且針對一些細節的部分做研析,例如內債與外債的違約比較,還有危機的早期預警與人性弱點反思,以下節錄部分內容與大家分享。


關於債務違約

從資料可知,歷史上有許多的國家不斷的外債違約,反而沒有違約過的是少數,例如澳洲、紐西蘭、加拿大、美國等等,那為什麼這些國家能夠避免違約呢?書中用許多資料與圖表說明,債務違約其實幾乎是舉世皆然的現象,反而是晚近期間(2000年至今)各國政府大致都履行其債務義務,晚近的狀況反而是與八百年來不大相同。


書中也針對內債蓄意違約與債務重整進行分類,,從生產激增和通膨激升來看,發生國內債務蓄意違約時,困境的壓力都超過純粹的外債違約,尤其是內債違約後的通貨膨脹率遠高於外債違約,有些國家的內債違約後通膨會高達100%甚至100%以上,書中的結論是:「公然的國內違約,通常只會在嚴重的總體經濟困境下發生。」


從中學到什麼教訓?

危機通常會有早期警訊,書中有針對銀行與外債危機的關係,或通膨與債務危機之間的關係做說明,就預測銀行危機的各項指標來說,實質房價的可靠性最高,產生的錯誤警訊較少,但對於預測匯率,不動產就比較沒有預測能力。



經過各種金融危機史的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到會什麼有些國家可以從幾世紀的國債連續違約中脫困,為什麼有些國家卻一直現在違約的泥淖中,本書用了一個我覺得很棒的詞「蛻變」,蛻變的國家在個人所得,總體經濟表現的波動度上大幅降低,在財政與貨幣政策上更能夠應對景氣循環,以上這些蛻變的能力,讓國家能夠從連續違約中脫離,經由以上這些蛻變的項目,我們可以去思考,要怎麼把這些項目量化,並且付諸實踐,讓陷在泥淖中的國家也能夠蛻變。


對於債台高築的國家經濟有多脆弱,經由本書我們已經可以學習到完整的概念,相信看完本書的讀者在投資上也能夠避開這些高風險的國家或經濟體,尤其是看到有些國家已經出現泡沫或債務危機的先兆時,不會投入投資,也不會再說:「這次不一樣」。



祝福每個人都能夠在投資的路上趨吉避凶


我將思想傳授他人,他人之所得,亦無損於我之所有;猶如一人以我的燭火點燭,光亮與他同在,我卻不因此身處黑暗。湯瑪斯‧傑弗遜(Thomas Jefferson)





如果你覺得我寫的文章不錯
可以按讚給我支持與鼓勵
https://www.facebook.com/IEPSYfinancenote/



新成立的ig歡迎追蹤:iepsyfinancenote
https://www.instagram.com/iepsyfinancenot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經濟日報數位訂閱懶人包

  去年寫過一篇介紹文,經濟日報推出了數位訂閱產品,如果你是價值投資者,或是對產業研究及經濟數據有興趣的朋友,包含深耕國內外財經深度內容、圖像式產業資料庫、早安經濟日報聽新聞等等。   目前有「彭博新聞獨家聯名、七大外媒授權合作、專家解析深度專欄」三大內容,豐富你的關鍵投...